浏览量:14
【研究背景】
纳米材料在进入生物体液后会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“蛋白冠”(protein corona, PC),影响颗粒的生物表现、代谢及药效/毒性。因此,研究从“抗蛋白吸附”向“可编程冠化”转变成为近年来纳米医学领域的重要方向。以往多关注配体远端(distal end)性质(如亲水性、电荷、长度),而近端锚定端(Proximal End of Ligand, PEL)对PC及细胞效应的作用则相对较少被讨论。我们的研究提出:Biotin 和 Lipoic acid(LA)作为PEG配体的近端锚定端,在特定条件下可与金纳米表面更加稳固结合,并分别在胞外和胞内实现蛋白冠的精准调控。
【关键问题】
PEL如何影响胞外蛋白冠的选择性招募及受体介导内吞?实验结果显示,Biotin‑PEG因链段空间构型的不同,选择性富集小分子量蛋白TMSB4x;TMSB4x协同叶酸受体(FOLR)作用,扩展FOLR口袋,提高FA‑FOLR结合及内吞效率。采用血清组分敲除实验发现,去除TMSB4x可降低Biotin‑PEG纳米颗粒摄取,说明蛋白身份在PC功能中的重要性。
如何解析并调控“胞内蛋白冠”的动态变化?我们的团队建立了“光邻近标记 + 化学蚀刻”的原位分离方法:通过光响应分子在细胞内交联固定PC,再利用化学蚀刻释放蛋白,实现时间分辨的胞内PC谱系分析。研究鉴定出持续吸附的核心蛋白及三类交换模式,发现LA组在蛋白组和转录组之间的功能关联度较高,提示PEL工程有助于精确调控胞内PC与相关细胞通路。
PEL驱动的“蛋白冠‑细胞骨架/细胞器接触点”耦合效应是否具有治疗潜力?结果显示,LA‑PEG更倾向于招募细胞骨架和线粒体/内质网相关蛋白组分,导致肌动蛋白网络周转减缓,应力纤维增多,各向异性降低,并促进纳米颗粒在线粒体‑内质网接触点(MERCS)的富集。该过程削弱IP3R‑Grp75‑VDAC通道功能性耦合,增加Ca²⁺应激,与骨架扰动产生协同作用,表现出一定的抗转移潜能。
【研究结论】
PEL工程可以实现蛋白冠的可编程调控与内吞机制增强 Biotin/LA近端锚定提升了与金纳米表面的结合稳定性,其中Biotin‑PEG通过空间结构选择性招募TMSB4x,促进FOLR口袋扩大,提高FA介导的细胞摄取效率;相比之下,N₃‑PEG的结合能力较弱,稳定性较低。
“光邻近‑蚀刻”策略实现了胞内PC的特异性分离,揭示PEL‑依赖的多组学一致性 方法层面实现了胞内PC的定位和分离,鉴定出36种核心蛋白和三种动态交换模式;LA组与肌动蛋白装配及钙离子通路有显著耦合,并在蛋白组与转录组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。
LA‑PEL赋予纳米材料骨架和细胞器双重调节特征,表现出一定的抗转移能力 LA‑PEG诱导细胞结构改变,抑制F‑actin周转与迁移,同时提高T‑MERCS比例但降低功能性MERCS,引发Ca²⁺应激与代谢变化,为非化疗抗肿瘤转移策略提供参考。
本论文在南京大学马余强院士指导下,由我们课题组与苏州大学丁泓铭教授课题组协作完成,共同第一作者为24届博士研究生薛梦蝶和24级博士研究生郑柳婷;课题组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系统专款,面上项目等对本项目的支持!感谢ACS group在整个审稿过程中提供的支持以及来自审稿专家的真知灼见!祝愿刷到这条新闻的朋友身体健康,生活幸福!
原文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acs.nanolett.5c03113?ref=PDF